联系我们    反馈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心理体检测评软件        
教育中心
学习天地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三节)

[ 字号:   ]发布时间:2011-12-29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次数:3117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2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2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经验,动机,兴趣,情绪。

2        图式的主要作用: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影响自我知觉、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2        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2        印象形成效应:

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

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2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1.加法模式;

2.平均模式;

3.加权平均模式;

4.中心品质模式: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2        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印象管理与印象形成的区别是: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而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

    4.投人所好。

2        中国人重视的他人是重要他人,而西方人重视的他人是概况化他人。(二级掌握:专栏2-6


 

第三单元 归因

2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        可控*原因与不可控*原因:对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

2        控制点理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这种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称为内控者。对另外一些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

2        归因原则

2        不变*原则: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

2        协变原则:

特异*

共同*

一致*

归因

刺激客体

主体

情境

2      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观察位置、时间因素

[ ↑返回顶部 ][ 打印 ] [ 关闭 ]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