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反馈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心理体检测评软件        
教育中心
学习天地

内在动机

[ 字号:   ]发布时间:2011-12-29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次数:3771

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  一种不能用传统内驱力和强化作用解释的先天性动机。心理学的动机研究面临一个难题,即如何解释人类的好奇、探密、求知等现象,在心理学历史上,除了麦独孤的本能动因说,S.弗洛伊德的里比多升华说,C.L.赫尔的内驱力理论外,还有众多的动机理论。但迄今为止,被人公认的动机理论主要有两类:即S.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的动机理论和C.L.赫尔提出的内驱力理论。弗洛伊德以其对精神病患者的系统研究为基础,提出性的能量是人类行为的直接的或间接的推动力。但这种性力通常为社会规范所不容,于是个体被迫将它附丽在一种“较高级”、“较高尚”的社会目标上,从而使得性力最终得以宣泄,个体得以满足,这个过程便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升华作用。赫尔主要以其白鼠走迷津的实验研究为基础提出,汉有机体与环境间的生物学适应不顺当时,该有机体内部便处于一种驱动状态,而这种内部驱力便是其一切行为的动力。尺管弗洛伊德的动机理论与赫尔的动机理论大相径庭,但二者皆断言,所有动机皆可还原为为数很少的几种生物驱力或本能:弗洛伊德说是性和攻霹,而赫尔则说是饥、渴和逃避痛苦。

    确实,有机体的许多行为表现为直接与生物驱力或先天性本能有关,但问题是有机体的另外很多行为,如阅读、解题等等并不能立即导致驱力或本能的满足,于是,弗洛纪录片德提出了“升华作用”这一概念,而赫尔则在其驱力理论中加进了次级强化和次级驱力的概念。所谓次级强化即指依附于原始强化(如食物等)的一种强化;所谓次级驱力是指对并不满足基本驱力的强化的所有外部需要。这些对次级强化物有外部需要最先是借一中性刺激(如解题)和一个初级强化物(如食物等)的匹配过程而得以发展起来的。如此说来,谜题的解答之所以具有强化作用,而且人们之所以表现出一种欲望谜题的驱力,仅仅是因为谜题的解答行为曾经与初级强化物相匹配过而已,而并不是因为它具有先天的满足作用。

    以上的说法虽然看起来令人信服,但却不能解释婴幼儿童的探究与好奇等行为。因为这正如伯利内所指出的,婴幼儿的探究等活动几乎从儿童一出生便开始了,而此时次级强化还根本来不及建立。另外,H.哈特曼也指出,婴幼儿表现了许多几乎不存在冲突的行为,既然冲突不曾存在,那么弗洛伊德所称的源于冲突的升华作用又何以发生呢?因此,R.怀特提出,有一种先天的、内在的动机促使有机体寻求有效地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的方式,这种行为是在没有任何明显的外部奖赏的情况下发生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内在动机激发行为的过程,E.L.德赛在其《内在动机》一书中指出,内在动机是一种要求自己在困难的挑战面前感到有能力、能作出决定的先天性需要,这些需要潜伏于人的多种行为,包括探究活动、学习甚至游戏活动中,它激起人们去寻求并努力征服一系列对其能力来说是最理想或最合适的挑战。当弗洛伊德的升华作用说和赫尔的内驱力理论告诉人们,个体总是倾向于努力寻求性力或内驱力满足之后的平静、轻松时,内在动机理论则提示人们,个体不仅渴望这种轻松和平静,而且也渴望最理想的挑战。个体先是接近刺激,面临挑战,继而又着力于征服挑战,归于平衡。

    较近的一些研究证明,内在动机是好奇心、探究活动等的源泉。它不仅推动机械学习,而且也推动概念学习。在对幼儿、少年、大学生和成人的大量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许多旬部事件,如外部奖赏都趋向于降低内部动机。此外,活动中的严格的监督、铁定的任务完成期限以及那些暗示着操作可能失败的反馈信息都可能导致内部动机的减弱,

    德赛和莱恩(1980)在总结以上许多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任一环境事件皆有两种功能:一为控制功能(即引发一特定行为结果的功能),一为信息功能(即告诉人们其效用性的功能)。如果控制功能过于突出而迫使个体寻求特定的行为结果时,内在动机将削弱受损;反之,如果控制功能较弱而容许个体有选择余地时,内在动机将加强。同时,如果信息功能比较突出的话,内在动机将随着提供给个体的信息是能或不能胜任工作而加强或削弱。例如,在各种外部奖赏中最具典型性的金钱奖赏,在典型条件下,会削弱内在动机。但如果它具有信息性,即金钱奖赏暗示着个体能征服挑战的话,它就能维持或加强内在动机。此后,德赛和莱恩还进一步将内在动机的有关理论和研究应用于教育、组织管理、心理治疗等诸多领域。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内在动机的研究还有等进一步深入。

[ ↑返回顶部 ][ 打印 ] [ 关闭 ]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