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反馈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心理体检测评软件        
教育中心
学习天地

动机因子

[ 字号:   ]发布时间:2011-12-29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次数:3152

动机因子

动机因子(Motivation Factors   解释动机本质属性的一 种假说。该假说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潜能,那就是对环境的好奇心。当好奇心得到强化之后,就会激发一个人有目的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说,动机是建立在一个人的先天个性基础上的。然而,动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学习的变化而改变,所以动机又是学习的结果。例如,初生的婴儿,还没有明确的指向性行为,还不知道饥饿和奶头的关系,所以饥饿时,只能盲目地乱动。以后,每当他乱动时,总有奶头出现,这种强化促使婴儿把饥饿和奶头联系起来。慢慢地,活动有了明确的目的指向,婴儿的乱动已不是盲目的行动,而是为了奶头,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此时,动机获得了指向,并附属于目的。

    那么能不能根据“先天”或“后天”来划分动机呢?看来不能。因为即使每种因素都作用的话,仍很难划分哪种动机主要是“先天的本能”,哪种动机主要是“后天的习得”。心理学家波林认为,我们只有找出动机的本质属性,才能描述或划分动机。为此他提出三大因子的理论。

    第 一因子:动机的强度和力量。人们往往根据一个人的活动水平来评价动机的强度。人与人之间,动机的强度是不同的。一个被吓昏了的孩子,要比一个仅仅有点害羞,或在陌生场合不知道如何反应的孩子表现出更激烈的行为。一个争取参加足球队或篮球队的学习,要比仅仅满足于上体育课的学生,在训练上更努力。在一定意义上,所消耗的活动总量和完成工作的总量是成正比例的。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动机强度超过一定的限度,会引起一种耗损而无成效的活动状态。如果学生的求知欲望过于强烈,以致不能集中思想,情绪变得烦躁,那么在某种程度上,他越是想成功,就越是得不到成功。

    第二因子:清晰度。判断一种动机的强度,是根据它引起的活动力量。而判断一种动机的清晰度,则是根据动机所指向的目标是否明确。动机的清晰与否同目标的清晰与否直接相关。目标就在眼前,动机清晰度就较高;反之,目标模糊不清,则动机的清晰度也就较低。由于动机具有清晰度,所以动机的结果就可能朝着两个方向发展:其一,不清晰的动机,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引,从而导致费力而无效的活动。其二,清晰的动机,因为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引,从而导致省力而有效的活动。动机清晰的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和想做什么。虽然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阻碍,甚至走过一些弯路,但不能说他们是在胡乱地瞎闯。

    第三因子:目标的远近。动机所指向的目标是远还是近,是造成儿童与成人之间动机性质差异的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不按计划办理,为一时冲动所控制的人,在学习和生活上是不大会 有成功的。有效的学习,需要长远的计划,这计划不受偶然的情境所左右,坚定地朝着一个目标。当然,有时候,随着条件的变化,需要修改计划,改变所追求的目标,但这些事情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并且符合总的目标。

[ ↑返回顶部 ][ 打印 ] [ 关闭 ]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