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反馈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心理体检测评软件        
教育中心
学习天地

动机

[ 字号:   ]发布时间:2011-12-29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次数:3018

动机

动机(Motivation  推动和维持人的活动的心理动因。一个人的动机,总是同他满足自己的需要紧密相关的。人这个意义上说,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但是,并不是任何需要都能成为动机,只有当需要被引发起来,并指向某一目标,进而坚持追求这一目标时,才能形成动机,使之成为活动的动因。因此,动机这一概念具有三层含义:第一是活动性。一个人由于需要产生某种活动倾向,这种倾向的出现对他的行为具有推动作用,表现为行为的发生和加强。第二是选择性。一个人的行为被推动之后,其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相应地忽视其他方面,从而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第 三是坚持性。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一个人必须将其行为维持一段时间,从而表现为坚持追求的愿望和态度。

    从上述的概念解释中我们可以发现,动机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个体的需要,又可以称作内驱力;二是行为的目标,又可以称为诱因。因此,动机是以作为内因的内驱力和作为外因的诱因为必要条件而存在的。

    当一个人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他自身的平衡状态便受到破坏,造成生理或心理上的压力或紧张。为了解除这些压力或紧张,他便产生某种内部力量,使自己从生理或心理上提高对能满足需要的刺激的反应能力。这种内部力量就称之为内驱力。内驱力可以分为生理性和社会性两类。生理性的内驱力是先天具有的,也称一级内驱力。例如,对饥渴、缺氧、缺眠、寒冷等状态的改变;排泄、回避痛苦或不愉快等有害东西,等等。社会性内驱力是在生理性内驱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后天获得的,也称二级内驱力。例如,在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中求得安定的生活和相互依赖的内驱力,希望得到认可与赞扬的内驱力,以及加入社会群体、要求独立自主、逃避惩罚和孤独、追求成就等内驱力。

    诱因是指激起动机的外部因素,包括能满足一个人内在需要的客体、情境和事件。由于诱因是引发动机的目的物,所以它具有诱发或激起指向目标的行为的作用。诱因可以是眼前能立即得到的东西,也可以是长远的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得到的东西。有时,诱因体现为一些小目标,而这些小目标之所以值得向往,是因为它们通向遥远的更有意义的大目标。教师常常利用学生的某种特定的向往和追求,为他们提供获取它的良好机会和条件,以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做都是考虑了诱因的作用。

    内驱力和诱因对动机的作用是不分先后的。对一个人来说,可以先有内驱力而后选择诱因,也可以先有诱因的诱发而后唤起内驱力。但是,任何一种动机的激发,都不能单靠其中一个因素起作用。因为光有内驱力而没有诱因,活动便失去了目标;反之,光有诱因而没有内驱力,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调动不起来的。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动机常常取决于内驱力和诱因的相互作用。

    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动机的不同是由于追求的需要的内驱力试图达到的目标的诱因不同所造成的,因此动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分类。从自发性和目的性上来区分,动机可以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指一个人的动机不是由他自身提出的,而是由他以外的其他人或事提出的。内在动机是指由个体自身产生的动机。从社会意义上来区分,动机可以分为正确的和错误的,高尚的和低下的。从持续时间上来区分,动机可以分为长远的动机和短暂的动机。从影响范围上来区分,动机可以分为广泛的动机和狭隘的动机。例如,求知欲就是比较广泛的动机,它对所有知识的探究都有推动作用,而对数学或音乐的特殊兴趣和爱好就比较狭隘一些,它只对某一方面知识的探究具有推动作用。从动机所起的作用来区分,可以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主导性动机在动机的活动中起主要的支持作用,辅助性动机在活动中起次要的辅助作用。

    上述这些动机的两极都具有驱动作用,它们都能促使一个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行动。但是,我们不应该把这些动机的分类绝对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动机是比较复杂的,可能有多种动机支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既要注意动机的种类、水平的不同,也要看到不同动机间的联系、转化。

    动机具有三个主要作用。第一,激活功能。动机的出现就是为解除由于需要未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生理或心理上的压力或紧张,它是由于内驱力这  内部力量的释放而驱使一个人采取某种行动的动因。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矛盾时,这种矛盾就会唤起内驱力,引发求知和探究的动机,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善于唤起相应的内驱力。第二,指向功能。当一个人自身的平衡状态受到破坏,从而激起活动的愿望时,他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特定的目标。如果激活内驱力的诱因不止一个,人的行为就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之间进行选择。这时,选择哪一个特定的目标作为方向,取决于一个人对目标期望的强度。第三,强化功能。动机可以维持一个人的行为,直到达到某个目标,而达到目标的喜悦反过来又会强化这一动机,使这一动机在以后出现的概率增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教育领域,当学生尚未表现出对学习有适当的兴趣之前,教师没有必要推迟学习活动。对于那些尚无学习动机的学生来说,最好的教学方法是集中精力,尺可能有效地去教他们,以使他们产生要学习的动机。这就是说,动机可以通过增强有效行为活动的方式来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动机。

[ ↑返回顶部 ][ 打印 ] [ 关闭 ]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