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反馈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心理体检测评软件        
心理管理
心理管理

灾区6日

[ 字号:   ]发布时间:2014-8-5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次数:38675

我们一行7人(其中无锡、江阴各1人),作为常州市社科联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危机干预小分队成员,520中午乘火车赶赴四川灾区。心理救援团在成都设立了心理救灾大本营,主要承担为各地分散到达灾区的心理救援专业工作者提供地震 

作者在灾区进行心理疏导   灾害心理危机干预特别培训,为前往灾区一线的心理救援工作者提供中转支持,针对成都地区和邻近受灾地区的大型安置点灾民进行集体现场心安抚疏导,对一些志愿者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使其具备基本的心理疏导常识,服务灾民。

我们到达目的地四川大学报到时已是522日的凌晨。

 

 

为了尽快了解当地灾情,我们不顾一路劳顿,立即收看了四川省政府新闻办有关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第九次新闻发布会等电视新闻,了解最新情况,直到3点多钟才入睡。天一亮,即与来自全国十多个城市的心理救援团成员汇合,在接受权威专家的培训和指导、听取了灾情介绍及到灾民安置点后必须注意的相关事项后,将救援团成员编成11个组,我们常州的7个人被编为第五组。

大的灾难发生后,精神安抚和心理干预与生命救助同等重要。我们以直接卷入地震灾难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为重点干预目标,通过一般性干预宣传逐次覆盖五级人群。所谓心理危机,就是面对突发事件,处于紧急状态下,个体难以把握、解决,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个体面对危机时,会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的身心反应,一般危机反应会维持6-8周。

心理安抚要想取得预期效果,要尽量先拉近我们与灾民心理上的距离,这既需要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还要结合现场氛围及人群,灵活采用多种方式、方式服从于效果。我们有分有合,培训辅导与心理安抚参插进行,无论个案、家庭和团体,撞上什么做什么,一天下来再相互交流。我们先后接触了地震中受伤的灾民、伤亡者家属、工农兵学商、教师、干部、军人、志愿者等,年龄从三、四岁的儿童到80多岁的老人不等,覆盖到心理干预的五级人群。在灾民安置点、在帐篷内,通过自我介绍,说明来意,我们向灾民们转达了江苏、常州人民对灾区人民的关心与慰问。我们与灾民席地环坐,以轻柔的语调,询问他们的姓名、所在乡村与单位,灾害发生时他们在何处、正在干些什么、以后又看到和听到什么、抗灾期间做了哪些等等,平缓地有步骤地切入主题,并根据灾民的不同年龄和受灾情况作适度分类。结合灾民的表情及思维清晰程度,进行现场评估,采用不尽相同的方式,把握谈话方向和分寸,充分感受灾民心理上的创伤,让他们宣泄和排遣深藏于内心的惊恐、痛苦、哀思、悲伤、焦虑、怨恨等不良情绪;引导他们逐步接受现实,学会勇敢面对;注意身体力行,重建美好家园,努力帮助灾区人民减轻苦难。

525青川发生6.4级地震时,我们组正在什邡的中心广场南侧与灾民在一起,震感强烈。由于当地不安排我们在援助现场就近休息,因此我们每天要赶不少路,一般回驻地时要到晚上9点左右。灾区的卫生防疫工作抓得很紧,所有从成绵高速公路进入成都的车辆与人员,必须在专门的卫生防疫点上接受消毒。主办单位要求我们都必须戴着口罩和一次性医用手套。为了有利于工作,我们与灾民接触时,都不戴口罩。平时,我们都是吃临时供应的简餐,时间没有一定。有时午饭问题由我们自己解决。如果个人去的话,生活起居一定会遇到很大麻烦。

我们参加的这次全国性的心理救援活动为第一批次,历时6天。共为灾区培训心理援助志愿者1000人左右;心理援助个体咨询达6200多人次;向遭受地震影响的当地人民派发了科普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宣传单10万份;针对不同灾民人群,开展了27场面对集体民众的心理关怀科普主题活动;救助人群达45000人左右,在灾区成功推广了象征心理援助在进行的火红绸带计划,发放代表心理援助概念的火红绸带10000条,把心理关怀和心理援助的影响力推进到所达灾区的大部分区域。

我们第一批心理危机干预小分队成员有吴琴英、吴英、陈利婷、戚建良、郑华明、朱一峰(无锡)、薛华栋(江阴)。

(作者为天宁区老龄办干部,市心理卫生协会会员戚建良)

注;见《常州日报》2008613B3

[ ↑返回顶部 ][ 打印 ] [ 关闭 ]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