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反馈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心理体检测评软件        
协会心闻
文章

要更多的给老年人以精神关爱

[ 字号:   ]发布时间:2014-7-4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次数:2282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的精神关爱问题日显突出,引起了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以为,更多的给老年人以精神关爱,既是当前问题也是长远问题,既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对这一问题解决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广大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与生存质量,同时也关系到家庭的幸福与和谐、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一、更多的给老年人以精神关爱,是基于对老年人人格特点的深刻把握

老年人需要精神关爱,这是由老年人的人格特点决定的。首先,步入老年期的人,因为从原先的社会岗位上退下来后,相对地来说,思想负担减轻了,人际关系圈窄小了,信息代谢水平降低了,心理社会营养削弱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弱化了,加上子女们各自成家立业后大多与他们分居,空巢老人家庭大量增多,老人们与子女亲和相处的机会锐减,原先的大家庭生活热闹不再,种种因素极易导致老年人的许多人格特点与社会行为的分歧。因此,老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会显得差劲一点,情感上也难免会显得脆弱一点。其次,一些来自社会与家庭的变故与压力,对于年轻人来讲,可能好扛一点,但对于老年人来说,问题就会复杂一点、严重一点,他们在情绪上的反应会更强烈,延续时间会更持久,心理平衡的恢复速度会更迟缓。再次,生理功能的衰退和疾病的折磨,更容易给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带来很强的负面影响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加剧他们的隔绝感、没落感、孤独感、恐怖感,进而在机体内和心理上形成和积淀一种不良因素。上述情况,基本反映了老年人的人格特点,表明老年人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在吃饱穿暖之余,人人都会渴望来自社会的关心,来自亲情的抚慰,以帮助排遣内心的寂寞,求得精神的充实,实现心境的宁和,体会生命的欢乐,更何况是老年人呢?

二、更多的给老年人以精神关爱,是基于对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充分尊重

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有关老年人精神关爱问题虽已破题,但远远没有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共鸣与重视。很多人认为:现在的老年人吃穿不愁,住得又不赖,空下来可以选择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只要身体没有什么大的毛病,晚年生活应该说还是蛮幸福的,还有什么不如意的呢?一些年轻人感慨更多:现在各行各业的竞争这么激烈,自己既要努力学习进取,拼命赚钱养家糊口,还要抚育子女成人,肩负的担子不轻。平时,我们也想着要孝敬父母,却又受制于多种因素,难以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应该说,这两种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稍作分析,即能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第一,思想认识比较模糊。只看重老年人表面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老年人内在的精神需求与满足,把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满足等同于对精神生活的满足,对文化生活的需求等同于对精神方面的全部需求,简单、抽象、片面地理解和看待老年人的生活与幸福。第二,敬老意识相对淡薄。现代生活节奏快,年轻人生活压力大,工作比较忙,这是客观事实。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平时可以忘了对老人的孝敬,就可以淡化自己对老人应负的责任。长辈含辛茹苦地养育了小辈,他们当初也有着自己的理想与事业,也有着上有老小有小的背景,谁能说他们没有压力,工作不忙?现在他们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希望多得到一点精神上的慰藉、情感上的关爱,作为小辈来说,应该努力予以体谅与满足。这不仅牵涉到个人起码的道德修养问题,还事关我们每个人的未来、社会的文明与民族的进步。事实上,更多地给老年人以精神关爱,体现着文明社会对生命的充分尊重,对生活质量的不懈追求,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弘扬,对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态度,折射出来的则是人性的光辉和现代文明的灿烂。

三、更多的给老年人以精神关爱,是基于对老年人幸福生活的理性追求

更多的给老年人以精神关爱,就是要让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更丰富、内心世界更和谐,有效促进老年人幸福指数的提高。吃饱穿暖,是为着维持基本生存。但人活着,却不是为着吃饱穿暖。因为,人不仅是物质的,同时还是精神的,人的精神追求最能揭示和代表人的本质特点。只有活得充实,活得开心,活得有尊严,活得有意义,活得有价值,那才有生命质量,那才叫幸福生活。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能从机制上持续地促进和保证全体劳动者共享社会文明成果,这种成果既有包括物质的又包括精神的,共享的对象既包括全体劳动者也包括曾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老年人。关心老年人,不仅要努力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还要努力满足他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这是全社会包括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如果,老年人的精神不舒畅、内心不和谐、正当的权益得不到维护,那么,他们的晚年生活就不会有真正的幸福,这个社会也就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四、更多的给老年人以精神关爱,是基于对当前社会老龄化的积极应对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人与人和谐,需要人与自然和谐,还需要人的内心和谐。更多地给老年人以精神关爱,不断促进老年人的内心和谐,让他们生活得更愉快、更幸福,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基本要求,也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正确态度和有效途径。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从小处着手,有许多途径和办法可供我们选择。结合工作与生活实践,我想,更多的给老年人以精神关爱,宜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社会要从精神层面来多关爱老年人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通过抓紧研究制订和完善相关政策、重视舆论导向、建立利益激励的保障机制等各种手段和方式,加强对基层老年文体基础设施和活动场所、居家养老、相关社团组织建设方面的有效投入,进一步营造和浓厚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的氛围,动员和鼓励更多的单位、部门、团体和各界爱心人士经常来关注老年人的生活,体察老年人的内心世界,帮助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各级基层组织、社区居委会(村委)要不断强化大老龄意识,重视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加强对相应课题的调查研究。

要努力培育和壮大老龄志愿者队伍。注意最广泛地接触居(村)民群众,对空巢、高龄、病残及家中遭遇重大变故的老人给予尽可能多的关注和照应,特别是从心理关怀和情感慰藉方面入手,鼓励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更多地与邻里、亲朋好友接触,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要结合社区居委会(村委)工作目标与自身建设,通过对地区资源的有效整合,以老年人乐意接受的方式和感兴趣的内容,因地制宜地组织他们开展各类活动,如组织走访慰问、救助服务、科普教育、专题调查与讨论、老年体检、健康知识讲座、郊游、文艺联欢等,征求老年人对社区居委会(村委)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和关注他们的困难与愿望,体察和体谅他们的心境,努力让他们纳入到我们的工作视线中来,吸引到我们的活动中来,让他们心里有什么话能全部讲出,心中有什么郁结能及时排解,潜藏的能力能有效发挥。让他们感到,周围还有许多人在关心着自己,生活依旧精彩纷呈,生命仍然充满活力。这样,老年人在精神上就会有所依附,情感上就会相对充实,幸福感就会比较强烈。

第二,家庭要从精神层面来多关爱老年人

做小辈的,在兼顾事业、家庭、友情的同时,还必须始终把赡养老人放在心上。有空的时候,应该多关心关心老人;少空的时候,也要忙里偷闲,常回家看看。要明白,亲情所赋予的内涵所蕴含的温暖,对于老人而言,是其他任何一种关爱难以代替和比拟的。其实,从精神层面关爱老年人说难也难,说易也易。难在无意,易在有心。如果我们怀有仁慈之心、孝顺之念,就一定会将心比心,就一定腾得出时间,就一定会想得出办法让老人高兴。日常生活中,关爱老年人的精神、慰藉老年人的情感,可以从许多不起眼的小地方开始做起。在老年人面前,我们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可能给他们带来心灵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愉悦,就看我们怎么去想、怎么去做。与老人讲话时,要面带笑意,语音轻柔、缓慢一点,当他们听不清时,我们可将嗓音稍稍提高一点,或者多讲几遍,不要心急、埋怨。作为小辈,不要以为尊重老人就得在老人面前整天一本正经的,特定情况下不妨与他们适度开开玩笑、撒撒娇,以营造宽松的氛围。平时,我们可以帮他们捶捶背、拖拖地、洗洗碗,收拾一下物件,买件可心的衣服,天气好陪着出去散散步,透透新鲜空气;可以为他们调整一下电视图像,问问他们最近的身体情况,帮他们打消一些对病痛的顾虑,鼓励和帮助他们参加动态养老。老人饶舌且有精力的,可以引他们讲讲话,什么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鸡毛蒜皮,听听他们过去的“光荣史”,让他们为我们上上“政治课”;可以向他们汇报一下自己的工作成绩、子女的进步情况、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有趣事情,让他们共享共情;还可以寻找些不是问题的问题去“请教”他们,让他们体会自身价值;有时,我们要特别注意讲话、表情和处事,在老人面前撒一些善意的谎言,免得他们为生活、为儿孙操心、伤情等等。至于在看望长辈方面,学问也不少:空多时,可一天前往多次或专门陪同老人生活一段时间;空少时,几天探望一次;实在没空时,打个电话问候一下,说明原因,或委托亲朋好友代往探望、请安。节假日,更要领着儿女前去给老人请个安,或将老人接到一起聚聚,热闹热闹。对于老人的叮嘱与倾诉,我们要充分理解,高度耐心,不能心不在焉,不能心生厌烦,更不能生硬拒绝。凡此种种,都有助于改善老人的心理、情绪、精神。须知,形式并不重要,关键是心里要装着老人,让老人们知道小辈不时在惦记着他们、关心着他们。要知道,只要我们的身影经常在老人面前晃动,只要我们的话语经常在他们耳边响起,只要我们活得充实,只要我们尊重他们,老人们的情感就不会寂寞,内心就容易和谐。

第三、老人们也要学会自己关爱自己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说到底,老人的精神状态和快乐程度,与外界因素虽有一定关系,但决定因素还在老人本身。生活往往像面镜子,你开心它也陪着开心,你严肃它也对你严肃,你悲哀它也跟着悲哀。我们对生活报以开朗乐观的心情,生活就会给我们以更多的信心与光明,许多东西看着就顺眼,即使遇到复杂事情,处理起来的思路也会相应地开阔和清晰。因此,老年人不要总是坐等别人来关爱,而是应该更多地学会自爱。俗话说,“惟自助者天助之”,一味地依赖外援,终究不是上策,“我的晚年我作主”,命运终得靠自已来主宰。庄子以为,心态决定着生活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取决于人的心态。那么,老年人平时应如何关爱自己呢?我想有四点要注意:一是要注意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情。上了年纪的人更要懂得“各人头上一方天”的道理,不要过多地去考虑、干预小辈们的事情,把一些原本简单的问题搞得复杂兮兮,与自己过不去。而是要努力管好自己的事情,尽量让儿女们少为自己操心,使自己的晚年过得更充实一点、快乐一点,实际上这就是老年人对家庭的最大贡献,对儿女们最大的理解和支持。这样也就间接地支持、照顾了儿女,使他们有更多精力投入事业和家庭。二是要努力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低龄老人,有充裕的时间去发挥原先的专长,也可以重新学习一点新的东西,做出一番作为。要明白,世界上,大器晚成、老有所为的事例比比皆是。空下来,种种花草、养养虫鸟、练练书画、跳跳舞蹈、下下象棋、上上电脑、听听音乐、看看电视什么的,只要条件允许、活动适度,都是老年人拓展、丰富精神生活的不错选择。让自己多接触外界,多关心一些社区居委(村委)的近况,多与熟人和邻居聊聊天,多看看美丽的城市,多呼吸点新鲜空气等,既可开阔眼界和胸襟,有利于身心健康,还不容易让社会把自己遗忘。爱好多了,生活的圈子就会大一些,生活的情趣就会多一些,孤僻、寂寞和疾病也就不容易靠近你。三是要充分理解和体谅小辈。虽然心中盼着能与小辈们多聚几次,但他们毕竟有着自己的事业、家庭、朋友交际、业余爱好。不要因为儿女们来的次数少了、呆的时间短了、打的电话少了,就胡思乱想,心里嘀咕、难受。要充分理解和体谅小辈,换个位置和方式考虑问题,如主动打个电话问问小辈有什么情况,方便的话也可直接儿女家里跑跑,也许情况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复杂和糟糕。只要儿女孝顺,生活得顺顺当当平平安安,做老人的就应该高兴。四是要始终顺从自然法则。吃五谷杂粮的人,难免衰老和病痛。在自然法则面前,人人平等,我们不要违拗自然法则,而是应该学会顺从。我们病了,应当坦然面对,该抓紧医治就抓紧医治,任何恐惧与埋怨都无济于事。我们老了,必须坦然面对,任何回避和叹息都无法改变一切。我们活着,就要热爱生活,充分地享受生活;就要珍惜生命,努力实现既定的人生目标,少给人生留下遗憾。在规律面前,我们应该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豁达,不断平衡自己的心态,认真地过好每一天。  

                                       作者:戚建良

[ ↑返回顶部 ][ 打印 ] [ 关闭 ] [ 返回 ]